发布日期:2024-12-21 05:00 点击次数:90
在战争中,友军之间时常需要互相配合,因此必须有足够的信任。但是信任的建立并不容易,并不是所有的军队,都能像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样高度团结。比如国民党军的各个派系之间,亲疏有别,远近分明,两支“友军”之间往往心存嫌隙,难以在危急时刻共进退,反而时常有临阵倒戈的情况发生。如1949年,解放成都的战争中,就曾出现如此一幕。
当时的国民中央主力军因为无法抵御我军的强势进攻,打算将10万杂牌军留下断后,掩护主力军撤退。岂知被丢下的10万大军一气之下,居然选择了起义,直接断绝了主力军的撤退后路,让我军在接近零伤亡的状态下,轻轻松松拿下成都。那么,这段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?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。
重庆解放,成都负隅抵抗1949年,我国解放战争已经临近尾声,经过了将近三年的解放战争之后,国民党节节败退,军队实力已经大打折扣,解放军收复了国内大多数地区,胜利指日可待。截至9月解放宁夏、新疆之后,国民党手中仅仅只剩西南一隅之地。
此时的局势已经难以逆转,但是蒋介石当然不可能直接认输,而是坚持最后的挣扎,将西南地区作为最后的盾牌。西南战役共持续了57天,但是最后成都的解放却非常“戏剧化”。
西南由于地势原因,易守难攻,山脉起伏,仿佛一道天然的屏障,蒋介石选择这样的地方是非常明智的。但是这个决定再怎么明智都为时已晚,国民党彻底败退是早晚的事情。11月,在刘伯承司令的带领下,四野出其不意,直接攻破了川黔防线,镇远、遵义、贵阳等地相继被收复,下一步就是迂回进入重庆、成都。
蒋介石派兵紧急重新布防,但是没有起到阻挡解放军的作用。11月28日,解放军第3兵团和第47军强渡乌江,歼灭了国民党军队3万余人。蒋介石匆忙逃往成都,两日后重庆被解放军收复,彻底解放,蒋介石和主力军只能在成都负隅顽抗。
主力撤退,杂牌断后在重庆失守的同时,成都及云南剩余的兵力也在做最后的挣扎。成都的兵力主要是胡宗南集团,云南的兵力则剩下李弥、余程万两个军。胡宗南是蒋介石最后的希望,虽然国民军实力已经大不如前,胡宗南的军队依然兵力雄厚,有5、7、18三个兵团。
除了这3个团的主力军之外,胡宗南手下还有第3兵团、15兵团以及20兵团,这3个兵团分别由湖北保安部队、西南军政长官直属军、川湘鄂公署主任残部编成。胡宗南的兵力共计32万左右,而通过当下的局势来看,与解放军正面对抗必输无疑,于是胡宗南决定撤退保留实力。
胡宗南为自己选中的是西康省的西昌市,那里地形复杂,遍布山川,在胡宗南看来很适合作为防守据点。胡宗南调用飞机,准备将自己的“亲军”转移,但是没来得及实施,机场就遭到了炮轰,转移难以继续。胡宗南只能优先自行逃离,留下后续的撤退计划。
一怒起义,谁也别走胡宗南的的撤退计划是经过思考的,有一定的可行性,但是他算错了“人心”。在胡宗南的安排中,15团和20团需要向东突围,吸引解放军注意力。这是作战中常见的“掩护”战术,解放军也多次通过掩护战术成功为主力部队争取到生机。然而,在国民军中,这项战术显然不容易顺利实施。
胡宗南安排的掩护部队,不是自己的直属军队,也就是俗称的“杂牌军”。在国民军队中,各个兵团因为“出身”不同,存在着一条“歧视链”,所谓的中央军一直看不起杂牌军,平时就会有各种不愉快。而这种生死关头,却让平时备受排挤的“杂牌军”做诱饵,掩护主力军撤退,“杂牌军”怎么能服气?
而且这个时候的局势强弱分明,被要求吸引火力的10万杂牌军,根本不是解放军的对手,如果真的按照计划行动,最后很可能全军覆灭。而胡宗南很明显并没有考虑这些杂牌军的后路,完全只是要把他们推出去当炮灰,保护自己的嫡系部队。既然对方不仁,就别怪自己不义,15团和20团的军长一气之下,直接决定向解放军投诚。
两个兵团突然“起义”,友军瞬间变敌军,在起义军和解放军的里应外合之下,第二野战军顺利通过了防卫区,胡宗南留下的3个嫡系部队很快陷入解放军的包围,在经过了两天的死守之后,认清了无力回天的局势,最终同样选择了投诚,成都顺利解放。
结语:在战斗中,掩护任务是九死一生的任务,需要有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决心和勇气,也需要军队之间有极高的团结力和凝聚力,解放军曾经多次成功完成掩护任务,因为在这些战士心中,掩护战友、守卫家国的责任是超越生死的。但是显然,国民军做不到这一点。
杂牌军成都国民党蒋介石胡宗南发布于:河南省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 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